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建筑 大型会展体育建筑 文化教育建筑 商业办公建筑 居住建筑 城市设计 校园规划 景观设计  
2017-“首钢西十筒仓”喜迎2022北京冬奥组委会入驻——从工业遗迹到创意广场

遗产保护
5月13日,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首批工作人员正式入驻北京首钢园区内的西十筒仓办公区。位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也首次向媒体开放。 

进长安街西延线上的首钢东大门,深入厂区西北3公里的西十筒仓区域,就到了北京冬奥组委的家。这里有首钢存放铁矿石的16个圆柱型筒仓和两个料仓,以及若干空中输送通廊、转运站、空压机房等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存。2013年,西十筒仓改造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也成为首钢北京园区第一个改造项目,北京冬奥组委是第一家入驻单位。 

首钢通过招标确定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规划,牵头进行建筑设计,并完成1号、2号筒仓、配电室和料仓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初步设计。 

冬奥组委一期入驻的五号、六号筒仓,是两个并排而立,高30多米、直径2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筒,筒仓上镂空雕刻出直径一至三米的圆孔,成为建筑的“外骨骼”。原本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被分割成六层,依靠外壁上的大小圆孔采光通风,成为紧凑实用、功能齐全的办公楼。

改造设计采用结构加固加层、筒壁开洞、加装楼电梯等方法,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和现行建筑设计规划。筒仓外面保持了混凝土工业建筑本色,切割下来的混凝土圆饼也成为室外装饰性座椅,体现了保持风貌、科学改造的设计理念。 

一、项目背景 西十筒仓园区项目位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工业主题园区的最北部,北起阜石路,南至秀池,西至现状厂区路,东至规划晾水池东路,总占地面积约10.5公顷。地块内有保留完好的16个钢筋混凝土筒仓、两个大型料仓以及其他工业设施如转运站、除尘塔、皮带通廊等。作为整个老首钢工业基地工业景观和设施最典型最独特的地区之一,西十筒仓区的改造和再利用将成为整个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启动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首钢西十筒仓区的历史和搬迁 西十筒仓区域承载着整个首钢的历史起源,首钢前身为始建于1919年的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铁厂,最早将该区域选为矿石料场,作为从龙关和烟筒山运输铁矿石的卸料场,当时龙烟公司运输系统的火车编组为西十线,后称西十料场、西十筒仓,沿用至今,成为石景山下标志性地域名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钢铁产业的蓬勃发展,筒仓区作为主要为炼铁高炉提供原料储存、运输的仓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形成目前尺度巨大、规模完整的大型炼铁原料仓储区域。 2005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明确了首钢实施搬迁改造。以此为契机,首钢走上了一条“创新、创优、创业”的发展之路。2010年12月31日,首钢北京地区钢铁流程正式停产,标志着首钢搬迁工作顺利完成。2013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首钢老工业区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范围,5月首钢老工业区西十筒仓改造项目一期工程被列为国家发改委2013年度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专项备选项目,这为老首钢的改造和新首钢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并明确了西十筒仓的历史使命。 

 三、规划与设计要求 西十筒仓规划改造后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集创意服务、特色商务、工业旅游、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一期改造范围包括原三高炉上煤系统的六个筒仓和一高炉上煤系统的料仓以及其他附属的工业设施,改造后地上建筑面积为25830平方米,使用性质以创意办公为主,兼顾商业、工业遗产展示等多功能用途。 出于设计多样化与国际化的目的,开发主体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邀请了英国伦敦思锐建筑设计事务所、比利时戈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三家设计机构共同进行方案设计,其中安地公司负责1、2号筒仓、配电室和料仓的建筑设计。 

四、价值分析 三高炉上煤系统的六个筒仓作为西十筒仓区最高、最大的一组工业构筑物群,在整个改造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标志性地位。与料仓、转运站、配电室等其他建构筑物相比,其工业特征、几何形状、符号意义等要素都更为鲜明。如何科学地评估其价值,是指导改造和再利用设计的根本与基础。 
4.1筒仓的历史价值 由于交通、工艺等方面的原因,西十筒仓区自民国时期始就一直是炼铁厂的原料堆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扩张再到整体搬迁至曹妃甸,首钢从一个炼铁厂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工厂如何发展,西十筒仓区始终是作为炼铁厂的原料堆场见证着一个世界500强钢铁企业的兴衰成败。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现代化改造以及本世纪初的搬迁工程,由筒仓、料仓和高炉组成的首钢工业遗址区将成为能够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炼铁工艺水平和工业技术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能够充分反映北京从工业化时代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历史见证,成为十里钢城留给北京城市的一笔极重要的工业历史财富。 
4.2 工业价值 由于对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认识的高度统一和规划先行的科学管理思想,西十筒仓在拆除过程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高炉上煤系统全部的工业设施设备和工艺流程,并通过皮带通廊与高炉相联系,完整地体现出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炼铁过程中对燃料的系统处理以及和其他相关生产流程的关系。每一个筒仓都是由直径22米,厚约0.6米的钢筋混凝土壁构成,地上高度30米,地下高度5米,可容纳9000吨无烟煤。混凝土仓上方有一条7米高的钢结构皮带通廊以输入煤块,地下5米处也有一条4米高的地下皮带通廊以输出煤块。筒仓底部在地面层保留有巨大的锥形混凝土料斗,其外斗与内锥都极为完整。西十筒仓反映了首钢石景山厂区在钢铁工业最繁荣时期的综合经济技术能力,是规模极为巨大,保存极为完整,国内屈指可数的筒仓工业遗存。 
4.3 美学价值 筒仓作为原料堆场中最具特色的工业构筑物,其巨大的体量和独特的形态正在整个原料堆场中具有鲜明的标志性。由于需要承受煤炭巨大的荷载和压力,其特殊的材料构造和几何形态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工业景观效果。由于每一个混凝土筒都经历超过二十年的光阴洗礼,其表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原有的模板痕迹在风雨的侵蚀和沉重的荷载作用下产生了奇妙的变化。随机剥落的混凝土表面形成了极具工业美感的肌理,并随着光线的变化出现美丽的光影效果。 
4.4 空间价值 每一个筒仓都是体积超过13000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其内部空间在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价值。同时由于料斗的存在,筒仓内部的空间有着极其鲜明的工业特征和独特魅力。除去筒仓个体的空间特色外,6个庞然大物极其配套的配电室、皮带通廊等设施构成的工业景观也是园区内极为重要的空间标志。 

和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厂房改造工程不同的是,首钢西十筒仓的改造需要将纯粹用于储存煤炭的工业设备改造成为舒适宜人的办公建筑。筒仓本质上是一种单纯的极其坚固的耐压壳体,从未考虑过人员的使用和进出,像此类将这种结构植入新的功能并能够使其符合建筑规范要求的工程,在国内外都极其罕见。正因为作为首都老工业区转型的标志以及首钢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象征,西十筒仓区才获得了这样难得的机会重获新生。因此,在设计中明确筒仓和料仓最珍贵的遗产核心价值,明确保护和展示的范围与对象,并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行设计和改造,是对这样的工业遗产最基本的尊重和最根本的保护。由于现状条件的复杂多样以及诸多的限制要素,设计实际上贯穿于整个改造过程始终,并最终达到了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 

自2009北京市规委组织了首钢工业区改造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开始,华清安地(原清华安地)团队与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拉茨合作,完成了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区从业态策划、概念规划到景观规划、工业建构筑物再利用设计的全过程,并通过厂区内部原有铁路运输线路,将工业遗产保护区与新首钢各个功能区块全部串联起来,形成首钢工业区的“历史轴线”和“遗产景观带”。此次西十筒仓项目不仅仅是利用极具特色工业空间改造为创意办公区这样的功能转换,更是对工业遗产的活化与再利用的一次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冬奥会组委会的入驻也充分说明了对这种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态度和方式的认可。


1